所属分类:报告与见解发布时间:2025-07-17
前言:政策引领与市场演进下的系统性更新
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“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”的战略部署,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,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6月27日联合发布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,并明确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。
本次修订工作依据:
并以《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(2024年版)》和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1年版)》(银发〔2021〕96号)为基础,对原有绿色金融支持项目分类、标准适用范围、碳减排属性认定等关键内容进行了系统性优化与拓展。
新版目录坚持“统一适用、分类指导”的原则,明确提出:
以下是联合绿色对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的精要解读,供相关机构参考使用,完整条目内容请详见目录全文[1]。
结构概览:覆盖9大重点领域,推动绿色项目全周期管理
相较2021年版的6大领域,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调整并扩展为9大绿色产业领域,全面覆盖绿色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:
其中,绿色服务、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为新增领域。
在2021年版约200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的基础上,2025年版目录进行了细化和扩展,涵盖了1000余个国民经济行业类别,并针对每一类别从以下三个核心维度进行了系统界定:
通过这种结构化、标准化方式,目录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快速识别绿色项目,也为企业项目申报、碳绩效披露、金融工具对接建立了清晰透明的基础路径。
新版目录亮点:技术导向 + 碳导向 + 金融适配
2025年版目录在继承原有框架的基础上,进行了系统性优化,主要亮点包括:
联合绿色观察:新目录成为绿色金融与碳市场融合的关键枢纽
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的发布,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进入体系化、标准化、数据化发展的新阶段。其不仅为绿色金融产品提供统一认定依据,更在绿色识别、碳绩效评估、金融产品设计、信息披露等环节奠定底层支撑,预示未来几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:
1. 精细化识别赋能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
新版目录将绿色项目认定从传统的“环保”“节能”标签,升级为以项目条件+碳减排属性为核心的结构化体系,显著提升了绿色资产的识别效率与可验证性,有助于提升绿色贷款、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市场可比性。
2. “绿色+转型”双轨并进,拓展金融支持边界
目录首次系统纳入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”领域,回应了高碳行业“可转型但尚未绿色”项目的融资诉求。煤电、钢铁、水泥等行业的绿色转型将获得制度性承认与金融通道支持,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并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。
3. 碳信息管理能力成为金融机构核心能力之一
碳核算、碳监测、碳资产管理、碳信息披露等被明确纳入可支持项目,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建立起从碳数据识别—绩效评估—风险管理—持续披露的能力体系,满足未来绿色金融与碳市场接轨的管理需求。
4. 产品创新与政策协同空间全面打开
新版目录为绿色债券、绿色贷款、转型及气候主题融资、碳资产证券化等提供分类依据和环境效益评价标准,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与碳市场、ESG投资、产业政策之间的融合发展。
结语:共建融合生态,夯实绿色发展底座
联合绿色认为,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2025年版)》不仅是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,更是连接绿色金融、碳市场、转型金融与ESG投资的关键枢纽。面向未来,应加快构建由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数据驱动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,推动绿色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。在此背景下,企业应主动对照新版目录,系统推进绿色与转型项目的识别、申报、认定及碳绩效核查,全面提升环境信息的管理水平与透明度;与此同时,金融机构也应不断完善绿色信贷和债券管理机制,强化绿色资产认定与碳信息管理能力,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专业化、数字化与合规化水平,为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